2015年是岳阳市公路局公路物资供应站建站五十周年。如果用时间之笔去描绘她的发展与成长历史,这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描绘的一定是全站干群在创新的大路上走过的风雨坎坷之路,是物供人用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的智慧与辛劳谱写的一首首壮丽的创业诗篇。
回顾历史,在放飞的希望中创下的功绩,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成果。物供站的前身是由十多名工人组成的单一种植苗木的供应型单位,之后发展为岳阳市公路总段炼油厂,开始了沥青仓储转运工作,一直到90年代,都是靠经营中转仓储沥青为主、以栽种苗木为辅养活100多号人的计划经营式单位。在新世纪的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事业单位人员下岗的警笛吹响至此,物供站却始终没有丢下一个人。但生存总是必须与发展相适应。面临传统和单一的沥青中转销售,面对老式的管理与分配模式,已经凸显出不能适应市场的苗头,物供站开始了艰难中求生存的漫漫征途。
创新的过程是艰辛的,却让人们收获着沉甸甸的快乐。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物供站将自身以企业的方式全面推向市场。经过无数次地酝酿,2003年下设二个单独法人的“一站二公司”管理模式逐渐成型,物供站从此迈上了多元经营的发展道路。
技术引进考验的是胆略和耐心,物供站第一个目标是投向乳化沥青的技术引进。2005年3月,站总支一班人决定将产品引进开发作为首要目标,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看准了乳化沥青用于新建道路施工,具有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优势,成本低,对工艺、设备的要求一般,易于生产,特别适宜当前公路养护需要这些优点后,站领导研究决定立即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引进了一系列的设备,在厂家的指导下开始了艰巨的试验和试制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生产出了合格的乳化沥青产品,当年即为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只有持续创新不断改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对新材料开发的信心大大加强,2008年又引进了改性沥青技术,经过近半年的组建和试验试制成功。当年在屈汩线等公路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转眼间到了2012年,根据公路建设和养护需要,又果断决策引进道路灌缝胶技术。为了着重解决低温开裂性问题,技术小组通过湖北的咸安、赤壁、通山、监利、石首等以及本市通海路等一些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用户的意见反馈,制定科学的改进方案,并进行反复试验,完成了从引进生产到消化改进生产的过程,如今产品基本成熟,各项指标都已到达了市场要求,为物供站赢得了又一市场。
是什么使他们不辞辛劳地踏出如此沉毅的步履,应该是公路人这种不断求索、锐意进取的精神。智者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适合生存的特色之路,便是最大的成功。2014年,以站长刘侠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产品质量监管上又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由经验型、粗放型、人治型管理向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过渡,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工程”,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在全体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和各生产单元的努力配合下,物供站自2005年以来创新思维谋求市场需求成功掌握了多项沥青材料新技术。乳化沥青生产成功了、改性沥青生产成功了、冷补料生产成功了、灌缝胶试制成功了……一个又一个新技术被他们吸收了,一种又一种的新产品推广应用于各地,并以严格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得到了各施工单位的认可和赞许,在岳兴路、屈汨路、常张高速公路等项目上使用效果极好,物供站在沥青行业走出了自已的一片新天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五年来。 “大发沥青公司”通过引进新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累计完成沥青及沥青材料销售近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而于2014年5月升格为二级施工资质的“盛利路桥公司”更是以蹒跚的姿态起步,如今脚步已是越来越坚实。他们在承接市局大中修工程业务的同时,还将业务扩展至湖北、广西、四川等各省市,五年累计完成总产值近2.1个亿,实现利润达1200万元。物供站的各项工作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辉煌成就,新开新站“岳阳公路”几个大字在赤热的阳光下再次展现了最华丽的光彩。他们有理由坚信:靠创新生存、靠创新发展、靠创新腾飞的物供站一定能在创新的大路上,步伐更加稳健,前途更加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