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文化
 
养 路 工
编稿时间: 2019-03-29 09:47 来源: 物资供应站
 

离开工地往回走,抄的是近路,走了一段,路变得陡窄起来,像谁拿了条鞭子在山里挥舞。夕阳已挂在山顶,正缓慢地向天边退去。

周围静极了,连虫子的叫声也没有,马达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拐过两个山头,望见了一个养路工,正弯着腰在搬路沟里的一块石头,橘红色的上衣绷得紧紧的,两条反光带反射出明亮的光芒。起初,他想把石头搬起来,石头太大了,他连试了几次,没有任何反应。接着他换了一种方法,希望把石头滚到路下。他咬紧牙,使出全身的力气,结果石头还是一动不动。他有些不甘地站起身来向四周张望,大概是想找到一根木棍来撬起这块石头,他的目光扫过对面的路边,站立的两侧和身后刀削般的山墈,结果他失望了,除了他那辆长了锈的小推车和搁在车上的一把铁锹之外,什么也没有,显然,那两样东西帮不上他的忙。他站在那里,不停地搓着糊满泥巴的双手,似乎还在想着如何对付这块石头。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滚落,从林子里钻出来的风吹乱了他本就蓬乱的头发。

车到男人身边时,我示意同事把车停下,我们下车和男人打了招呼,表示愿意帮他搭一把手。开始他不让,担心弄脏我们的衣服,见我们并不介意,又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笑起来。石头刚从山墈上滚下来不久,泥土潮湿,两个男人加上我一个女人,费了好一阵功夫才把它滚到路墈下。见我们衣服和手上到处是泥巴,他觉得过意不去,满脸歉意地说,去我那洗洗吧。我说远吗?他用手一指,不远,前面转了弯就是。我们跟着他转过一道弯,看到了一个小院,三间平房,熟悉的公路标志贴在大门正上方,两边黄底红字的标语“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还算醒目。外墙没有粉刷,时间久了,红砖呈现出晦暗的颜色。他哐啷一声推开铁门,走到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下,来,这里有水。洗完手,我去屋里转了一下,内墙也没粉刷,屋里空荡荡的,除了简单的锅碗瓢盆和一张老式床,再没看到别的东西。

从屋里出来,男人端来了热茶,并给我们递烟,我和同事都不吸烟,他把烟搁到嘴边,点火吸了起来。我一边喝茶,一边和他说着话。男人并不健谈,往往是我问一句,他便答一句。男人姓刘,已过不惑之年,祖父就是一名养路工,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你一直住在这吗?是啊,我从十八岁起,在这里住了三十年了,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去。你这房子得修修了。挺好的啊,能挡风,不漏雨,单位人多,也不容易,当初修这个房子的时候,钱不够,沙子和卵石还是我一早一晚从山下的河里挑回来的。说完男人腼腆地笑起来,似乎觉得不该跟我这个外人说起这些话,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好多了。从这里到山下少说也有六七里,这么多沙石一担担挑回来,肯定吃了不少的苦,而且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我突然对眼前这个瘦小的男人生出一分敬意。

一杯茶喝完,我们起身告辞。男人一再感谢,送我们出门。到门口时,我发现门边放单车的雨棚里挂着一样黑糊糊的东西,便随口问了句,这是什么?男人呵呵一笑,这是我穿过的衣服。这是衣服?也许是我惊讶的表情,也许是这件衣服本身勾起了男人的记忆,他好像突然变得健谈起来。我管着门前这八公里路,一路都没有人家,看着从沙子路变成水泥路再到沥青路。因为货车多,路面容易坏,坏了要补沥青。补沥青要趁六月天的中午,温度越高越好,我们没有大型机械,就是一辆小推车,用柴火把沥青烧化。他连吸了两口烟,似乎在想着什么。去年六月,我连续补了一个月,这件衣服也穿了一个月,就成这样了。男人声音很轻,说得很慢,像在说一个陌生人的经历。望着这身被点点沥青覆盖了底色的衣服,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话。我想着六月的酷热的中午,一个孤零零的男人弓着腰推着一辆小推车在山路上缓慢地走着,阳光在沥青路上冒出火焰,汗珠像水一样从脸上流淌,一身衣服湿得没有一根干纱。刚补好的沥青路翻山越岭,如一条黑丝绸在他身后延伸。

我在脑子里努力措辞,想对这个男人说几句什么,结果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好加快脚步往前走,男人默默地跟在后面。我说,请回吧,不用再送了。男人说,我还得去那里把沟里的泥巴清理一下。从明天起,要开始清理路两边的杂草了。

快到车子边的时候,同事叫起来,快看,一只这么大的松鼠。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大大方方地停留在一根松枝上,对着我们吱吱地叫着。它为啥不跑?同事感到奇怪。男人说,我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和这只松鼠混熟了,有时我会给它带点吃的,如果你们不在,它早跳到到我身边要吃的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也许三十年来,这些松鼠就是他最熟悉的朋友了。

到了车子边,我和男人握手告别,汽车轰鸣着,一路向山顶爬去。这条路一头通往江西的修水,一头连着湖南的平江,我走过数不清的这样的路,但我很惭愧,虽然供职于同一个系统,但因为工种不同,从来没想到过用一生守护在路上的人。

夕阳已经收尽,暮色越来越浓,回头望,男人正拿着铁锹在铲沟里的泥巴,他的影子不断变小,最后成为一个黑点。

作者简介:方欣来,女,湖南岳阳公路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湖南文学》《长江丛刊》《当代人》《厦门文学》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夏花微微开》、诗集《时光微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