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文化
 
永远的家园
编稿时间: 2010-09-26 11:15 来源: 岳阳市公路局
 

 三十五年前,父亲刚刚从部队复员招工来到了座落在东茅岭的岳阳市公路局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岳阳路桥一公司。母亲没有工作,还是农村户口,一个农村人生活在城市里,无疑是断了他的生路。那个时候人们若有一点田土来解决一家人温饱,还有一点工资可以让孩子们读书,那日子就算是过得去了。那时的东茅岭没有现在这般繁华,附近的居民都有田有土。但父亲刚去那里工作,便没有半块地,一家人靠父亲的几十元工资生活是行不通的。据母亲回忆,那个时候猪肉是五毛钱一斤,大米五毛钱一斤,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花销钱刚好是父亲的工资钱。母亲怀着我姐姐,家里实在是不宽裕。十几里外的农村有个炼油厂,有一个年轻人想到城里来,而那地儿可以帮母亲分得几亩田地,于是父亲与母亲商量后便他对调了,便来到了这个美丽的郭镇北,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

这里曾是巴陵这一名字由来的神话《巴蛇吞象》的发源地,大路两侧有蛇山、象山二座,又有丛柳倒映的秀丽南湖。岳阳市每年都会在这边举办龙舟比赛,在这里即可以一览盛况,又可以不受人潮拥挤。-

父亲招工的次年起,我家就在此地安营扎寨,公路总段炼油厂十几年后更名为物资供应站。单位从一幢房子开始变成两幢、三幢、四幢……在父辈们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早已是绿树成荫,人丁兴旺了。

这里有我一起成长的伙伴,有我们欢快的脚步,这里湖水碧碧,满是儿时嬉戏的记忆。

寒冷的冬季,湖面的薄冰是我们的玩具,尽管小手冻得通红,也还是会玩得忘记晨读的时间,常常因迟到而被罚站。母亲是个魔术师,能眨眼间从掏出几个红薯,或者芋头,或是鸡蛋,既烫手,又暖肚子。春天的新绿,总是最先挂上我家门前梧桐树的枝头。伙伴们成群结队地上学去,又从田埂上嬉闹着回家来。宁静的夏夜,这里蛙声阵阵,知了也喜欢凑热闹,我们傍晚就把竹床搬到前坪,晚上母亲摇着一把蒲扇,那风特别清凉。一家人挤在窄窄的竹床上,从来没有数清楚过夜空那闪闪的“眼睛”。村边的坡上的小土丘和那叫“碑”的东西,还有那里的黑暗,总会让我有些恐慌,但依偎在母亲的怀抱时,那恐怖的故事怎么也想不起来。母亲常彻夜为我们三兄妹摇扇。想想一个女人有了一个家,有了一群健康的孩子,那份满满的幸福,很醉人的,她就在这醉意中奉献了青葱岁月。秋收的季节里,哥哥总是叫上十来个同学帮忙收割。母亲要在田里收割,将谷子担回来晒好,还要忙着做美味的饭菜。我们成了母亲的兵,一切行动听指挥,我总是被照顾着安排在一个惬意的岗位上,抱抱禾把,送送茶水,然后享受丰盛的午餐。-

一晃间,儿女们都分开了,哥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了北京做起了影视行业,姐姐在107国道线上成了一名收费员,只有我成了家却依然留在父母身边,这应该是这辈子跟父母的缘份,同样也是与这个单位的缘份。儿时对工作着的长辈们很是景仰,记得他们那时都还年轻、精神焕发,依现在的说法就是俊男靓女。现在有的成了员老,调离了原来的岗位,退休了。公路队伍的中坚力量,曾几何时已换成老一辈们说不上名字的年轻人了。

 -叶子绿了又黄,小树长成了大树。站里新建苗圃的时候,我悄悄在路边栽下的广玉兰树,如今一到春天便开满了大朵大朵洁白的花,香气四溢。小树现在都有三层楼高了。望着见证物资供应站发展的一草一木,想起自己也在这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流年似水,岁月如烟啊!

父亲常对我们说,他想回到小时候生长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故人,看看西湖的野鸭,寻找儿时趟过的小沟。于一位年迈的退休工人而言,这似乎多么迫切的事情,但他依然坚守着这个牵绊了他一生的家,这里是让他们那一辈人繁衍生息的家园。-

留恋的心情永远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曾想过有一天,郭镇北又会变成城市,立起层层高楼,筑出栋栋别墅……

厂区已南移,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找不回原来的模样了,只有记忆,珍藏在心灵深处,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园。-(物资供应站  岳华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