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初见公婆,心中忐忑,恐两位老人不好相与。一晃十多年过去,我与老公偶有狂风骤雨,独与公公婆婆一直如和风细雨般相处融洽。两位老人如今已八十高龄,婆婆当年的青丝已成满头白发,公公的步履也日渐蹒跚,我们虽不同住一室,但隔三差五的电话问候,每星期的家庭聚餐,让我们的亲情紧紧连在一起。在两位老人身上,我深刻体会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真谛。
记得初次到公婆家吃饭,我犹如第一次进荣府的林黛玉,事事观察,时时注意,我看到公公婆婆都是手扶着碗吃饭,虽然时不时地招呼我吃菜,但绝不在口中有饭菜时说话,不用筷子在菜中或汤中搅来搅去,夹菜都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拿筷子的时候不同时去拿勺子等等。都说一个人的教养一顿饭就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吃饭礼仪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我第一次对这位农村出身的婆婆产生了好感。有了小孩后,我把这些吃饭规矩点点滴滴教给她,我们中国的文明不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么!
我和老公刚结婚那会,都只二十来岁,而且老公性子急躁,我俩一言不合就吵闹不休,有时头脑一发热,往往口不择言,吵架最终变成了冷战。在一次家庭聚餐后,婆婆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少年林则徐虽然勤奋好学、才思敏捷,但就是脾气过于急躁,经常因一两句不遂心愿的话便怒火中烧。父亲林宾日为避免他脾气坏事,就给他讲了个故事:两个大汉扭送了一名年轻人去官府,控告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不孝之子。判官性子耿直而急躁,一怒之下,不容分说便命人打了年轻人五十大板。退堂时,一位老太拄着拐杖闯上堂来,哭哭啼啼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吧!刚才有两个强盗溜进我家偷牛,被我儿子发现,想把他们扭送官府,不料,反被强盗捆走了。”判官这才知道自己的脾气被人利用了。林则徐当下恍然大悟,后来他还在书房醒目处挂起了亲笔书写的横匾“制怒”。
杜月笙这个人,他不是读书出身的,但有一种温文儒雅、老老实实的神态,看起来弱不禁风,但他的脾气有包容三教九流的本事。他认为,第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第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脾气比谁都大。俗语讲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就是这个道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何况这席话出自一个农村老太太之口,我震惊之余,对婆婆更加敬重。难怪老公说他们这个大家族有什么纠纷,一定会找我婆婆去调解。也想明白了为什么逢年过节甚至是平时,老人家里客人不断。
公公和婆婆相依为命几十载。老公说,他的妈妈是个苦命的人,在家虽是老二,因为老大读书走出了农村,照顾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身上,十几岁就拉扯弟弟妹妹长大。嫁给爸爸后,奶奶对她这个媳妇又非常苛刻,后来奶奶瘫痪了,是妈妈守在床边照顾,一照顾就是二十年。自己老了,以为可以享享清福,老爸又得了尿毒症。我听完唏嘘不已,一边感念命运的不公,一边感叹婆婆的坚强。
公公患病十七载,每周上医院透析两次,因此结识不少病友,有很多都是独自一人前往医院透析,想喝口水,肚子饿了想买点吃的,都没人使唤。婆婆心善,也知病人的不易,甘愿当起了这些人的跑腿工。在医院呆了这么多年,公公对生死早已看透,只愿早点离去,让婆婆也轻松轻松。但婆婆十几年如一日地尽心照顾,那些和公公同时得病的病友早已逝去,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开玩笑说谢爹只怕要活到一百岁。
婆婆对公公确实照顾的很好,每天测量血压,严格控制饮食和饮水,那些能吃的,不能吃的早烂熟于心。公公比常人怕冷,我们穿短袖,他要穿夹衣,我们穿夹衣,他要穿棉袄,我们穿棉袄,他在棉袄外面再穿羽绒服,棉裤再加羽绒裤,穿脱十分繁琐,婆婆也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每天都要弯腰给他穿裤子,穿鞋子。公公有轻微的痴呆,常常不记得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脾气也比以前大,人糊涂的就找婆婆的茬,跟婆婆吵嘴。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有时跟婆婆开玩笑,说爸爸这么嫌弃您,您干脆让他自生自灭得了。婆婆一听这话,神色马上黯淡下来,悠悠地说,你们爸以前不是这样的,他人好,心善,在派出所当指导员,每年除夕别人都是一家团圆,只有他一个人守着办公室,帮别人代班。对我好,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什么事情都做。对你们的舅舅也好,本来家里就不富裕,三四个表姐在我们家一住好几年。这世上再没有比你爸更好的人了。没想到,老了得了这种病。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我们赶忙岔开了话题,不惹她老人家伤心。这世上的爱情有千百种,我独爱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中最美的画面就是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你牵着老,我扶着你,慢慢地慢慢地向着夕阳一直走下去。
据说两位老人住的地方今年要拆迁,婆婆对我老公说要买房,唯一的要求就是离市一医院近一点,方便公公就医。我和老公整整手里的资金,贷款在市中心买了一电梯房,两人商量好,以后和公公婆婆一起住,这么多年,他们也该享享子女福了。
|